弘扬国粹传承中医 中国中医脉诊 传统文化名家王灵玉

时间:2023年11月17日 点击:170

弘扬国粹传承中医 中国中医脉诊 传统文化名家王灵玉

前  言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有缘在天津南开区,有这么多单位主办这一次佛学讲座,邀我到这里来给大家作一点我学佛的心得,修学的报告。今天这样隆重的礼节,我看了以后深深有感,在末法时代还能见到这样如法的礼节,实在是很难得,确实不多见。讲经的礼节是非常之隆重,在过去很平常,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意识形态的不同,许多礼节我们都已经简化了,甚至于简化到像一般学校老师上课一样,仅仅有一个表示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教育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的所在。 

今天这个讲座,可以说是专题演讲,如何修正佛法与生存,为什么选这个讲题呢?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国内、国外学佛的风气,从形式上看很兴旺,而实际上真正能够受到佛法修学效果的,远不如过去。原因在什么地方?必须要认真去探讨。把它的病根找出来,然后将它修正过来,我们的修学功夫才能够真正地得力,也是这一次选择这个讲题主要的原因。 

相信在座的菩萨们可能有些是初次接触到佛法,因此我们还要将佛法从头说起。无论在家、出家的菩萨,我们学《觉悟本心》,《楞严经讲记》,最大的问题,就是被境所转。什么原因哪?在这里先分别引用:《论语》、《楞严经》、《觉悟本心》、《了凡四训》、《道德经》、《易经》、《楞严经》。里面有一个秘密就是修证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见地、修正、行愿,三者缺一不可。先抛砖引玉,圆融老恩师所讲的一心三藏,为大家一一解读。

 在这本书中,先生评论了我们同修一些修行方法。不管是正说反说,诸位菩萨定有智慧去深入,去体会。本书,对于一个真心修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是受益无穷,对诸位菩萨修学上提供个助缘,早日成道,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众生少病少灾,愿国泰民安,愿人人长寿,人人得福,阿弥陀佛。

弘扬国粹传承中医 中国中医脉诊 传统文化名家王灵玉

弘扬国粹传承中医 中国中医脉诊 传统文化名家王灵玉

王灵玉讲述如何修正佛法与生存

王灵玉先生出于一九八三年,河南南阳人,自号弘一居士。中医传统文化学者,天津市灵玉康复医疗有限公司创始人;天津佳中医院康复科创始人;天津市中医大学研究生师承导师;天津市健康教育协会会员;张仲景文献馆特邀中医学者;因机缘成熟精研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巨著,长期精研国学经典。

王灵玉先生关心中医传统文化奔走各地讲解传授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其诚感人至深。王灵玉先生对中医康复,神经康复,语言训练,运动康复,中医外治,正骨,体态调整,疼痛修复皆有精湛造诣,为弘扬传承民族中医传统文化之精粹尽心尽力,阐扬优秀传统人生哲学,使中医行业人得以了解行业文化,并帮助业内人士,进一步建立文化的归属感。

先生长期精研国学经典读书万余卷。于儒、道、释,皆有精湛造诣,先生关心传统文化弘扬,奔走各地,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及其精神执着感人至深。常以其亲身经历和见解结合,先哲智慧,阐扬传统文化哲学使社会各界人士得以了解传统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的精深奥秘。并帮助更多人士进一步建立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增强自信心。

王灵玉先生;医/文;飘零半生出家后,又还俗回归故里,建立学堂,亲自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感情,其心可佩,先生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著述本书,分享自身经验及心得,成就智慧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指导,帮助我们如何生活与生存,如何修正佛法,如何不被境所转,如何戒、定、慧,在见地、修证、行愿,如何用。阿弥陀佛!能者,必有所得。

目    录

学而时习之

读书不是学问

读书的目的

学问与修养

藏器于身

人不可无所谓

知命自立

推已及人

君子与小人

一事不知

学者之耻

事业的真义

但在流转不在多

修身养性知己

自省

淡薄难

谁人知向静中修

德不孤必有邻

诫子书

不被物诱

贫与富之自处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人情世故

别对人要求过高

时与位

得时亦要得为

贵贱存乎位

学习佛法必修四益

灵玉先生讲述针道

王灵玉讲述《了凡四训》

王灵玉讲述《觉悟本心》--《过五关 度六将证菩提》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这个层次比较高,这个“学”不是指开始的学。而是指我们把《觉悟本心》学的已经有一定基础了,进而时习之,是这个“学”。学习佛法不是你读个几十遍《觉悟本心》,读个几十遍《楞严经》,懂个皮毛,会讲了就觉得了不起了。

学佛的大多数人无论在家出家,发心都是很大,这一点我要赞叹,也要批评。有好多人没学几年佛法就知道这个、知道那个,这也会、那也会,这个事,师父这样做好,那个事,跟师父那样办好。他都是对的,别人都不行,我执很重,有的法执也很重,见境就被境转了。我经常说他们这对、那对,对什么呀?鼻子跟嘴对!是真的,这个师父信。

我们学佛,有三五年的、有十几年的、也有近二三十年的。可我们依然没有把法理法义学好,我们把《觉悟本心》的法理法义真的学透了吗?我们把《楞严经》的法理法义学透了吗?真的能把《楞严经》前三卷悟到,就可了生死。很保守地说,到这个时候在悟后起修,无功用道,做常不轻菩萨,每位佛菩萨都是我们的老师。可以想一下,你们哪一个能通达?

自己傲然无愧,满腹牢骚,认为自己很有才,觉得自己比谁都强。这样的心态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成就呀?诸位同修,要慈悲、要谦虚、要恭敬、要真诚。什么是“诚”呀?清朝名臣曾国潘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则“诚”,有这样的心,哪有不成就的?阿弥陀佛!   

真有智慧,就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深入经藏,深入学习《觉悟本心》和《楞严经》上。最多两个月你们就能够不被境所转,学佛一生,做好一个“人”就很了不起了!

关于学佛下面我提出几个观点:深入学习《觉悟本心》和《楞严经》,多用心、常反思、记胸中、明本义、多思考、增智慧,那才算是有才。劝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思”之,我们要明白“学”的重要性。从当下做起,把我提出地学习的根本抓住了,有了真本事,有了真材实学,到这个时候你们在学习上就有一个根本认识。知道学习的乐,思想定下来了,离圣人所讲之言就很近了,才能明白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的玄妙道理的所在之处。这个境界,离佛家所讲的戒、定、慧,境界就近了。阿弥陀佛,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读书不是学问

什么叫“学问”?普遍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思想上,不是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知识渊博,你上个硕士、博士那是学历,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例如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一个字,也可以成佛做祖。

说范围小一点,我们出家人在寺庙里可以跟同修处理好关系,在家的同修可以跟同事、父母、夫妻、孩子处理好关系,做人做事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在佛家这不叫“学问”,这叫“功夫”,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地解释。

我们把整篇《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的,做人做事如何完成。那么“学问”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得来的。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书本上得来的“学问”,更多是随时随地的一种教育,所以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比如我们看见别的同修在生活上犯了“我执”的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是这个道理。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有反省。这就是“学问”,这就是“功夫”,不是我们今天读《四书》就叫“学问”,明天不念《五经》就没有“学问”,这并非它的本意。


读书的目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至其身;”在学佛的道路上,能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惠能大师说:“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若能钻木出火,成佛即在眼前,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是说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这几句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老师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爱家庭、爱父母。在学《觉悟本心》和《楞严经》的时候能用心学习,不言许身为佛法做多大贡献,起码要把自己的人生问题解决了,还要发心弘法利生,对众生尽心尽力地教育指导,让他们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就是大众仆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放弃自我的私心。作为佛子要承担如来家业,要发大愿,要有这个认识。

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我自己反省回想,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的事做不到,心里也会感到愧疚,为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力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能做到这样的人尽管他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这也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完全是读死书。

学问与修养

子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做为发心学习佛法的你们来说,而是注重《觉悟本心》的研究和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事。尤其是在当下你们这个人生重要时刻,无论《楞严经》的研究,还是《觉悟本心》的实践高度都不够,不要贪求过分的享受,而应重视“学问”与“功夫”的提升。也就是说把心思放在《楞严经》和《觉悟本心》研究上,提升自己。才能体现你在传统文化“功夫境界”上的高度。“功夫”与才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才能再加上“功夫”的培养,纵然不是天才,也可以道济一方。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就是“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可见《论语》的“学而实习之”第一并不是说读死书就是学问,前后好几处都这样证明的。

藏器于身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功一件事业,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我觉得尤其是做一个学者,有了学问,有了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绝不能靠人啊,如果你以为我有几个人帮我做事,你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因为这个天下不是你打下来的,大家要注意这个“藏”字,深藏不露,有器可以不用,但不可无器。所以任何一个行业当领袖的人,要样样都行才可以,你不行我都会才可以当领袖。都是无为的,那是你没把书读通。无为是无不为,没有不能的。

真的能合拢这个社会,救社会的危机不是任何人都能的,例如记载唐太宗的君臣言行的《贞观政要》《资治通鉴》,那是学会了当皇帝用的,不是随随便便读的。《王灵玉讲述如何修正佛与生存》,是我写给社会各界一些有志之士的,练习本学会了。是可以做学问的,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可以道济一方。不是说你读个博士当个专家,当个董事长,就可以随便读读的,对国学传统文化、佛学,为人处事上没有一点见地,想读通很难。所以你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先问问自己本身条件够不够?首先你要藏器于身,本身有本事、有条件。如果你说你有个朋友很能干,有个老师会帮你,那都是空的,你说你有个好太太也靠不住啊!也许明天就你离婚了。这些都靠不住,甚至连自己也靠不住。

人不可无所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言,畏大人,一般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畏大人,畏圣人言”,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不可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这个“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第二点“畏大人”,这大人并不一定指官做的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第三“畏圣人”,像我们学佛的读《楞严经》、《法华经》、《觉悟本心》,儒家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徒看《圣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我们只要研究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他们心理上一定有个东西。以普通的哲学来讲就是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一个目的为中心,假使没这中心就完了。孔子说相反的,一般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畏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言。结果一无所成,人不可无所畏。

知命自立

全部《论语》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学,“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命,才不是白读《论语》。

善知识与凡夫分别。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在现实的人生中,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起心动念,只为弘法利生,举措之间能使我们破迷开悟,便为善知识。所谓搞个上市公司,开几家旗舰店,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吃饭吗?人毕竟是人,就是那样平凡,拆卸了人心理上的伪装,谁人又有多了不起呢?

推已及人

在历史上,有不少刻薄寡恩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得善终。所以古代的人,如先舜汤文王武王周公孙子,他们在思想上、功业上之所以能够大大地超越别人,使他人望尘莫及,并没有特别的本领,他们不过善于推广。他们的仁心,也就是孔子说的那种推及人的恕道。如我们想承担如来的家业,做好弘法利生的事业,只有尽快的独立做好从心理上,建立恕道开始行仁政就是这样去做的。在佛法上来说,就是慈悲,在法上,精进,勇猛,不怠慢,学而时习之,正道不被境所转,等缘分到了,就可以发大愿弘法利生,道济一方。

君子与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坦荡荡的,一般人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后从文。”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说。用不着你说,做完了,人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一样,多半爱吹生,很少见诸于事实,多数人都是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吾说一个真正想学佛的人是以学为宗、以行为体、以诚为本的学习方法来,要求自己做真正的君子,是这样。所以我看很多同修,今天这个庙学一段,明天那个庙学一段,一遇到事,都是别人的不是,那不是学佛法,都是骗鬼呢。

一事不知学者之耻

讲到学者,吾认为就是智慧的代表,一个读书人什么事都要了解,不则便认为是耻辱。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辱。我们佛教也要求,一门深入博学群览。作为一个居士只学佛法是不够的,要一门深入,很多事要无所不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都清楚了,等到一旦出来有所作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济一方。这个道是弘法利生有动力、有方法,无论我们在天下何方都可以让佛法传出去,让众生受益,尽管也会有很多的艰难,但不会有错误。

事业的真义

事业的定义在《系传》里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什么呢?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我们一个人在活着的一生里做一件事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人家,这个叫事业,就是人生的价值。最普通的说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当皇帝和做乞丐都不是事业都是职业,其他当宰相也好,部长也好,补习班的小老师也一样,那都是职业不是事业,大家要清楚找个工作赚钱,吃饭或打个知名度那都不是事业,真正称得上事业的,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像释迦牟佛,耶稣,孔子,他们的大名就永远存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们对人类有了贡献这样才叫千秋大业。绝不是你做官的权利或财富能比拟的,一个当了皇帝就算统治全世界,最多也超不过几十年就过去了。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你能记得几个皇帝的名字,是不是,阿弥陀佛!

但在流转不在多

举措之间能利于整个行业再大点利于社会,所谓事业;你这个人有没有事业,不是你开公司当董事长,当老板,就叫事业,当老板开店那是四川人讲的玩钱,那不是事业。你举措之间能使业内都能安定,利益一方这叫事业。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事业所下的定义,不是我个人说的,所以事业就是这件事起码影响五十年,人家还舍不得那才叫事业。

你们能到这个层次就是善知识了,到这个时候不要骄傲,多吃几十年饭不一定吃的对。多看几本佛书,未必懂得多。古人有句话,但在流传不在多,能够真正流传下来的价值不在数量,看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知名文章只有一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一生有这篇文章,也就够了。可知但在流传不在多,真正有流传价值,这也就是事业的真义。

修身养性知己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变过来,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变过来,否则就没有个性,没有我了。每个人要有超然独立的我,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用之中和就是长处,这是要特别注意的,教导弟子也是这样的。性向一定要认清楚,一个天生内向的人,不能要求他做豪放的事。一个生性豪放的人不能要求他规规矩矩坐办公室。要知道他的长处还要告诉他,帮助他去发挥。

自省

人的心理行为,应该经常自己检讨,这是《论语》上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如果不及时反省就会犯错误。而心理反省对佛法修养的重要,就如秤和尺在权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样重要。所以检讨了自己行为,多加反省,就可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佛法的标准,如不反省,就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过,有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光大,我们学佛也不例外。

淡薄难

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贵?

不经过荣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

但从人生的实际经验来讲。

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

谁人知向静中修

豫兮若冬涉川,一个真正懂佛法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豫有所准备也就是古人说,凡事豫立而不劳。一件事情,不经过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地去说,那是一般人做法。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逸豫,无为无不为。无为表面上看来没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下了最适当的决定,看他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其实比谁都谨慎周详,只是因为智慧高,转动的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并且平时接人待物,样样心里都清清楚楚,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这种功夫便是豫立而不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千古名言,更是颠扑不破人人当学的格言。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格子,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超越,他本来就是一种完美的规格。

德不孤必有邻

志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也就是如孔子所说的话,德不孤必有邻,恰好相同。真正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凄凉,纵然不得志于一时,只要有真本事,日后必能道济一方,这一点要认识清楚。有许多人说我一辈子要学佛做学问,学习道德,我说不容易啊!我曾今追随我的老师,学佛六年如一日,但学佛真不容易,有一段时间学习,定着定着被境转了,有时候状态好可以三个月在定中,一骄傲,一怠慢,掉下来,心里也很急,每当成绩跟不上时,我就针灸扎我的十指手指,用血立志提高自己的功夫。尽管如此我学问上的成就也只是一点皮毛,后来老师不支持我这样做,说我这不叫功夫,刺着不疼才叫功夫,才可以那么做,所以我说学佛作学问,要能吃苦,要甘愿寂寞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例如:成佛那都是千秋事业,不是一时侥幸的成功。

诫子书

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诸葛亮这一篇《诫子书》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修身养性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我们以《诫子书》来修行,以静来作学问,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内观学习方面,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做功夫,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

学问哪里来?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淫慢不能研精,淫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险躁?喜欢占便宜,走捷径,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岁人的思想又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当下不努力,等到明天后天再努力已追不可及,如少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我们学佛也是一样自己要关照。

不被物诱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学习佛法,这个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人救人的事业,弘法利生。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换句话立志于学佛人,而贪图享受就没什么可谈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我们学佛也是一样。

贫与富之自处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很难做到。富贵了,社会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了也会骄傲、年龄大了也会骄傲。认为自己多吃了几年饭,年轻人就不行,其实多吃了几年饭不一定吃得对,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做到“无骄”实在不容易。不过在此比较上,富而无骄和贫而无怨两者之间,还是无骄容易一点。

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穷,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也是财产,大多数人是知识贫穷,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穷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是牢骚多,人脾气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安贫乐道,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修养而且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是真正善知识的境界。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这几点就可以了!

第一是毋意,这是我们做人处世不必有自己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如果身边人有更好的意见,我们就接受,并不坚持自己原先的意见。

第二毋必,我们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世上的事没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经验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我们要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是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件事,毋必就是能适度。

第三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意见。毋我,当我们的修养能达到毋我之境时,就会去替人想,专为事想,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私心了,再多的金钱摆在你面前你都不会动,再美貌的女子,在你身边你也不会有一点邪念。这就是功夫修养的伟大之处,此时你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是修正佛法的玄妙之处。

人情世故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讲到人情世故,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的时候,提着一只大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头送来送去的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代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感情。世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更懂得人,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这就是般若妙用!


别对人要求过高

我们心理都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人家很圆满。要求同事朋友,自己带学生都希望他们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是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们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里更严重。社会上有很多家庭道场也不例外,这个心理好不好,好,但是不要要求太过。

得时亦要得为

人生一切最好的就是得其时得其位。位就是空间、宇宙间的一切,脱离不开时位,不得时位什么都没用。这里所谓的时,意思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所以不但要得其时还要得其位。我们在家学佛的同修也是一样,做什么事自己关照一下。

贵贱存乎位

贵贱者存乎位,高贵与下贱,用现代语来说即有无价值,存乎位的问题,位以现代语解释就是空间。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位置就贵,没有到某一位置就贱,一堆泥巴或一块石头,一根木头,雕成菩萨像,成了像然后在大殿里一摆,人人都去跪拜。他为什么那么贵?存乎位,在那个位置就贵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所以研究《易经》卦当知卦的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只是两个因素,时间对,位置对就好。等于算命一样,有的人八字好贵命,可是一辈子没有遇到好运,不遇时贵,不起来,好像一件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有价值,可是放在那里几十年都卖不出去,又有什么办法。有的人学问很好,可是一辈子不出名,看历史尤其如此,历来有多少和诸葛亮一样有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又有多少人知道诸葛亮。

学习佛法必修五益

非益勿思,非益勿言,非益勿行,非益勿听。非益勿看,

不利于学法修行的五不益,不思,不言,不行,不听,不看,能把握住这个根本,一定能成就。

灵玉先生针道心法

时日已过,命也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但勤精进,慎勿放逸,但用真心,必成针道,针灸最高的水平在于悟,知识是模仿;智慧是创造。针灸治疗公式,就是模仿,智慧针灸道,就是法无定法,穴无定穴,知识是被动的接纳; 智慧是主动的渗透。通透无界线。

知识是死的,就是针灸公式,可以传授和学到; 智慧针道,只能悟,针道入门,以信为宗,以行为体,以觉为本,以诚为心,以学为骨,以谦为表,便可领悟针法的玄妙,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道济一方,方为:悟徒。

四十后读楞严,每每回头泪自流,多年学法修行路,一智可灭百劫暗,多年修行皆是妄,自性灵光常显现,方到悟时冷暖自知,一仗一芒好行路,书到多时不如无,踏遍清山景无限,反观还是自家来,勤勤密密的的事,蜂蝶自忙花自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方是中庸之道,障道者,恶缘,助道者,善缘,如我志本坚,我心本空,助既不增,障既不减,方为学者。


关于如何修正佛法与生存这本书----法要串珠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菩萨,各为大德,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在此给大家做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修学与报告。

这本书我从第四页到第二十二页,分别引用了:儒、道、释,的思想精神。是方便法,也非方便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者必有所得:也就是一心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儒道释,三家;非三家;是名三家;没有谁不是谁,释家及儒家;儒家及道家;道家及释家。三教本一家,没有谁不是谁;分别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不空空如来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有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出自楞严经第一卷,故若要真修行,放下既是,这本书悟前悟后都要关照,尤其是些老同修更要用心体会。我出家前去过几个寺庙参学,有些方丈很难得都开悟了,道力、法理法义都不错,可做事还是在相上不在道上,悟后起修还把持不住。见地上,呵呵。阿弥陀佛!我也学佛多年,也算老修行了,自我反思;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心里很惭愧。常常反省观照自己,也发心弘法利生,普渡众生。可到头来发现,自己无一是处;一无所长,都是众生度我,所以说很惭愧。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